记录民间大美

《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授课教师陈明强访谈

期次:第136期       查看:28

优秀课程: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

开课院系:实验艺术学院

授课对象:实验艺术学院本科二年级

任课教师:陈明强

教学理念:《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是实验艺术学院“社会调查”类课程的一种,设置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想推进中国现代艺术及其创造活动的公众化进程,建立起一种真实有效的艺术与社会大众广泛对话的过程。课程立足于本土、社会和公众的立场,从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入手,引导学生首先进行工作体验,在体验中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2015级新生入学第一天,我在报到现场采访了实验艺术学院第一届新生朱正雯。她说在高三毕业的最后一个暑假就提前收到吕胜中老师的微信邀请,除了为他们介绍实验艺术专业、课程,吕老师还布置了不少作业,“很有意思,感觉不单是艺术这么简单,比如实践、考察我就很感兴趣”。其实,这样的课程早已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就会开始她感兴趣的社会实践——《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他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克服“与人交流时的窘迫”和“无止境修图、排版的焦躁”。

从2005年开始,进入实验艺术系的学生就必须完成一份暑假作业——《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十户家庭,从“家庭装饰品”,“家庭收藏品”,“家庭装修、家具”,“感兴趣的电影电视节目”,“服饰着装与发型”五个方面出发,通过照片和文字记录撰写调查报告。十年过去了,读书时做这门作业的陈明强如今成了这门课的授课教师。7月初学习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7、8月完成前期调查、采访,再用两个月的时间整理文字、图片,编辑、排版、订卷,在陈明强的带领下,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2014年《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共23卷,采访182个家庭,采访整理32万字,分类整理5277张图片。“如果说这不算是艺术品,那就是我们干了些实事儿。”陈明强在教学检查展时引用吕胜中老师对这一堂课的评价。

“艺术本来就是大众日常生活中酿造而成的精神的延伸……而如今艺术家偏执地强调个性和自我,忽视了‘艺术行业’以外的群体和广大的基层公众”,吕胜中、邬建安在《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教材中阐述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他们也是这门课程的第一任授课教师。现在张愉、陈明强接过接力棒,他们帮助学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重新打开眼界观察生活的世界,让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了解,除了美术史上的“美”外, 还有一个民间的“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中,有一位同学张丽丹在调查报告中就自我感悟道,“现在的艺术家们总是不在意老百姓的审美趣味, 而实际上它更本质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状貌,比这个时代的主流艺术更真切实在。”

如果说前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倾向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公众普遍的审美状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搭建公众与艺术之间联系的桥梁的话,那么后期整理文字和修图锻炼的就是学生的耐心。“我们需要学生把照片里的一个花瓶一点点从背景中抠出来,修完这个花瓶就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其他专业学生面对画布创作的时候,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还在一点点抠图,说心甘情愿那肯定是假话,但就是这样的磨练才能培养他们做事的精细。“很多事情一开始总是热血沸腾,但是热情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过程总是繁琐而枯燥,这只能靠毅力去支撑”,陈明强希望上过《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的学生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至少不会再三分钟热情。

十年,历届学生完成的线装《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可以铺完一个长桌。这门课程给实验艺术学院学生带来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是重新审视“美”的能力,是坚持的能力,而这些学生留下的调查报告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对公众在家庭审美方面的影响。“我们的使命是一个历史缩影的记录者,我们留下了很多鲜活的样本,这些都是家庭生活真正状态的样本”,实验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从学院出发走向民间,以艺术的方式,用社会学的方法,忠实记录下中国公众家庭审美的变化。

宣传部 吴琼/文 实验艺术学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