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卷差距拉大,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18中央美院招考阅卷现场专访

期次:第183期       查看:24

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本科专业招生考试新一轮改革的第四年,从“棒棒糖”到“转基因鱼”到“鲍勃·迪伦”,再到今年的“幸福指数”,这些出其不意的考题,是难倒了考生,还是更能让真正热爱艺术、梦想进入最高艺术殿堂的艺术少年脱颖而出?是与考前培训“打游击”还是已经引导考前教育走上遵循艺术规律的正道了?带着大家的疑问,我们日前走进阅卷现场,采访了学校有关领导和各科目有关阅卷人。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 :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中央美院人才选拔的招生之路。

2018年招生工作是在总结前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说前三年更注重的是面对“应试”问题,各院系还在摸索中谨慎前行的话,那么今年的改革可以说各院系在组织工作的严谨性以及试题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整体又迈出了一步。就命题环节来讲,无论学校还是命题教师,都投入了很大精力。各专业所出的试题既考虑了本专业特点,又强调了创造性内涵。今年的试题不再局限于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查,明显增大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中央美院新一轮的招生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四年里不断细化优化招生规则,改进招生方法,尤其是命题环节不断调整和规范,成效尤为凸显。改革的目的首先是在保障考试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体现考试试题的学术内涵,让考试真正考查出考生的真才实学。在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天的收获也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后面的路还很长而且更艰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央美院的招生改革需要进一步走向深入,比如未来考题是否公开?是否仍在全国各地设立考点?能否采取函报的初试方式?初审通过后是否集中进行复试?以及能否增加口试环节?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进行探讨。如果能够实现上述改革目标,那么不仅能让我们对每一位考生的考查变得更加准确和全面,而且会给那些真正热爱艺术、遵循艺术规律学习的考生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招生改革仍在路上,今后的改革之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当然改革需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不断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同时也希望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今天和未来中央美院人才选拔的招生之路。

中国画专业:“自作咏春七绝”,新增加的诗词创作是否蒙住了考生?

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差距拉大,更能看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今年中国画学院考题中最大的变化是绘画专业的书法创作和书法专业的书法创作是同一命题,为自作咏春七绝一首,一改往年以抄录古人的诗作为一个书体的呈现。国学需要基础,诗歌的创作要考虑平仄、格律,这些会限制考生的创作。这次改革积极的一面是它能使考生重视起来,也会在中小学提倡起来,是一个良好开端。

造型艺术专业:“六小时的全身素描”,考生们坚持得住吗?

造型学院院长兼油画系主任马路: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大方向上,造型基础三科考题各有偏重,又相互关系。素描方面,考试时间由两小时延长到六小时,考试内容由过去头像到现在的全身像,考查画躯干、双手,就可以看到考生的差别。色彩方面,由女模特改为男模特,避免考前班式“果冻色”的色彩模式。要强迫考生根据现场的情况观察对象,从对象当中获取信息,然后再去加工。感受外界,再进入到内心,然后再表达出来,是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最初能力,也是我们要考察的一个基本素质。

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张路江:好卷子与不好的卷子越来越清楚。

六小时是一个基本的时间长度,实际上也体现了两年来我们寻找造型的好苗子的态度。素描分长期、中期和短期作业,这是美术学院百年来一贯坚持的一种方式。这是我第二年参加素描组的评分,感触非常深,好卷子与不好的卷子越来越清楚,出现问题往往都发生在被对象干扰之后,缺少很敏锐地对几个最基本的点的掌控上。阅卷老师也需要对题目到底要寻找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如何与之相对应的去解读做进一步的考量。

造型学院副院长、版画系主任王华祥:考前班从与我们“对立”慢慢走向了“合力”。

命题速写相当于是原有科目“速写”与“命题创作”在时间上压缩融合而成。现在我们的速写没有固定的模特,这是一个突出的变化;第二点我们还叫速写,不叫创作,这里面可以看出来我们偏重观察、造型和现场性。命题“关系”后面有一个解读,这个关系要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考生呈现的造型能力来看,命题导向也对考前教育做出了引导,考前班从与我们“对立”慢慢走向了“合力”,而如何在有主题性的基础上避免背题,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的。

艺术设计专业:看看考生们如何构筑一个理想性的幸福模型?

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我们关注的是考生对社会的敏感度、责任感和洞察能力。

考题“幸福指数”是基于全球科学性的报告,它有广义的普遍性意义。这个广义的东西直接引导到考生个人自身的体验,内外求索,特别强调的是它构筑一个理想性的幸福模型。我们没有人把图表看得特别重要,还没适应用这个去理解这个大数据时代。严格意义上来说,图表是在视觉设计或者视觉艺术当中最逻辑化、最科学性、最理性的东西,在平面设计里可能更多的是通过信息设计的角度来理解。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看逻辑和系统的关系,即是否能概念性的把主题词、关键性、核心提炼出来。

第一年的“棒棒糖”强调的是个人体验,第二年“转基因鱼”转移到社会焦点上来,思考全球焦点问题,去年的“鲍勃·迪伦”考题,是基于诺贝尔奖突然把一个纯文学奖给了一个音乐家背景的诗人,这使全球性的学术结构、学术发展走向及其包容性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考查的是思维逻辑和想象力,关注的是对社会的敏感度、责任感和洞察能力。总体上说,考卷每年都有变化,今年考卷呈现的风格变化丰富,这种应对设计学科考试的出题方式是要坚持下去的。

建筑学专业:阅卷前先做了一个“漂浮”实验。

建筑学院副院长程启明:由“硬面”到“软面”。

今年的考题有较大的变动,过去是考基本元素,要跟建筑专业有关系,因为建筑这个东西既有正解,又有多解。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考元素,但是与过去不太一样,过去的元素是放在硬面上的,今年我们把它放在软面上,过去是放在桌子上,现在把它放在水里面了,突然间这种多解的丰富性就产生了。我们阅卷组来现场,首先做了一个“漂浮”的物理性实验,观察这个东西放在水里什么样,而这个题目也是考察考生对生活的观察。什么叫画漂浮呢?如果他画的东西重新放到桌面上立不住就是漂浮,是我们比较统一的认识,如果放到桌面上放住了,这就没有漂浮。

建筑学院教师周宇舫:看似“极简”的考题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建筑学院现在是两个科目,设计基础这个科目融合了原来的两个科目,一个是立体构成,一个是素描带一定场景的表达。往年我们以立体构成为主,有的同学对立体构成本身理解上出现问题,或者耽误太多时间,所以题目应该是越明确越容易懂。在评分上,不同的分数段侧重有所不同,基本要符合题意的正确,就是几何上的正确,这是重要的,但是达到及格以后,特别是80分以上卷子,漂浮的这种画意感还是我们注重的一个方向,因为它代表了考生对这种物理性能的理解。

建筑学院教师王兵:考前的背卷子已无法适应这样的考题。

进入到这个题目所需的知识量很大,“梵高的房间”是有原作的,原作是梵高的《梵高在阿尔的卧室》。有的考生会记忆起大概的印象、情节,我们在题目里面提供了很多用词汇代替的形象。如果你记不住这张画或者完全不知道这张画,你知道梵高是什么人,以你的方式重新完成这样一个空间的布置,也是很好的。这次考题对于考生而言考前的背卷子作用就不特别大了,背题的这种考生对这样主体性的东西画不出来,所以卷子出现了两极化,真正做到了让好的学生出现,能够把我们美术学院这样的主题思想表现出来。

城市艺术设计专业:向人类宣布:“未来已来”。

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从培养人才的“出口”来把握“进口”。

本次出题“未来已来”并非孤立的看待,而是与教学研讨相连接,以学院培养学生的“出口”来把握学生的“进口”,以此来考量学生的选拔标准。学院的价值核心已经不再是知识传播了。所谓“未来已来”,就是你要关注人类,你处在这个时代未来会怎么样发展。当然它也会有一些界定,比如界定有人类、人工智能、毁灭、共生、自然。当有这几个界定以后,考生就不能完全照搬。

实验艺术专业:这部科幻小说的结局,你猜到了吗?

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邬建安:有创意的考题激发了有天分考生的想象力。

今年是实验艺术自主招生的第四年,我们发现应试的培训机构总是在揣测我们出题的类型与趋势,而当应试的工作成果出来以后常常会让我们的判断出现一些模糊和动摇,不是特别清楚到底哪些人能力更出色,更有天分。所以我们的考题总是试图创造一些新鲜内容,使学院招生与应试机构的博弈关系更为健康。今年实验艺术考试科目造型能力考题为“剪纸的手“,虽然是一个描述性题目,但是需要想象的成分,通过小的细节将考生的兴趣、能力与天分都表达出来了。命题创作“谁将与人作伴”需要考生设想场景,续写故事,并图文并茂表达出来。在这个狂想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阅读量、兴趣的广泛程度和胆识,里面也包含了世界观的转化。

艺术学理论专业:来一次穿越,扮演未来的你。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选拔更具专业能力的人。

今年是首次用艺术管理的专业代码招收学生,所以出题和考试方式与前两年不同,更凸显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本次考题“策展人”是一种角色扮演,所谓Cosplay的这种方式,让考生在考场里面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策展人,实际上是艺术鉴赏换一种方式来考察。在评卷过程中,高分卷子有三个特点:一是美术史论的基本功,二是对展览主题的分类,三是基本能力,这三者都是艺术管理专业所需的能力。主观色彩更强的试题确实拉大了阅卷评分的梯度,却有利于选拔出更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

美术学专业:“从读书到看画”,你真的看懂了吗?

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挖掘真正具备人文学科知识素养的人才。

相对于其他学科,美术史学科今年的变化不是很大,只是测试目标有所偏移,从“你如何与史论发生关系”到“你的知识背景”。本次命题“从读书到看画”是考察学生两个基本能力,一是读了多少书,二是要会看画即视觉的敏感度以及观察能力。“读书”是考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自主阅读能力,二是价值评判能力。而“看画”是考察看画之后怎么分析,怎么用想象力,最终体现为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又是一个综合知识的转换,文体不限,这个过程更为凸显了考生能力,发现真正具备人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学生。

阅卷现场阅卷现场阅卷现场

实习生 孙文/文
宣传部 徐新立 何逸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