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专题会

期次:第226期       查看:94


雕塑系研究生教育改革座谈会


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导师座谈会

研究生院博导座谈会(人文、艺管学科专场)


中国画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学生座谈会

研究生院教育改革专题座谈会师生意见调研汇报

(一)推动学科建设

1、完善学科布局,建构四大学科群有机结合的学科体系。深入挖掘学科潜力,研判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学位点新增计划。加强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完善设计学科学术型专业方向设置,积极申报新增建筑学博士及专业硕士学位点,打造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群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现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

2、力争首批获得艺术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专业学位博士着重培养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研究生的艺术创作转化水平,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站在世界前沿的人才。

3、发展创新、复合型前沿学科。积极推动博士教育研究前沿问题,发展前瞻性基础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人才取得原创性成果,建立各个学科之间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

4、大力发展美育教育。 将美育教育纳入整个人文学科建设,在培养师资、分层教材、美育课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加强美育学科组建设,以期成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新的加分点。

(二)重视人才培养

1、国内外互联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双循环。国内循环:优化推免制度,吸引顶尖人才,完善全院研究生库建设,纵向强化美院人的代际连结,横向提高美院人在相关领域内的话语权。国外循环:与世界、综合类大学接轨形成对话,扩大央美品牌影响力;与海外知名院校发展联合培养,重视国家留学艺术专项,充分利用国家基金支持。

2、建立适应艺术学科的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对现有一流学科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建立适用艺术院校的有针对性的艺术学科评判标准,以应对艺术类学科评价中无法量化、指标化的部分。

3、推进课程结构改革。既要立足艺术人文领域“大通识”课程的学习,也要在艺术领域内部打通相关专业的“小通识”课程。在课程构架上立足中国问题与国际视野,涉及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力求为学生深入专业研究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课程组织方式上强调跨专业的介入与交流,创造更开阔、更前沿的研究生学术视野。

4、创新招生选拔模式。在研究生招生方式上,考虑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方式,考虑逐步采取申请考核制,增强研究生的竞争力;适度增加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做好学术能力型、专业能力型及复合型人才等招收类别的合理配置。

5、研究生管理机制建设。在各二级院系设立研究生部,由各院系主任负责,在学院内部为学生打通相关课程,在专业学习方面更加系统化。加强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对研究生教学秘书的管理与培训。

(三)提高导师责任意识与指导水平

建议进一步加强导师培训,严格制定答辩委员会的执行规范,明确责任人制度;进一步明确博士生导师评价与聘任标准,细化遴选考核指标,建议申请博导资格认定时需提交一项代表性论著;完善导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打通学生与导师的双向评价通道,对履职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对履职不力的导师进行约谈、限招、停招、直至取消导师资格,把研究生质量作为对导师评价的重要标准。

(四)严格质量监控与管理

1、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议在研究生的中间培养环节,增设创作开题环节;完善培养与考核标准,综合考察博士生课题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学术影响及社会贡献,考核程序中增加初期评审环节;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推动理论类导师制度化。

2、加强论文质量审核把关。加强写作课程建设和论文审核,打造央美特色的论文质量审核模式。形成高标准的博士生招生、培养、考核全阶段质量监控闭环。

(五)加强学校教学资源保障

建议加强研究生教学资源保障,适度增加面向研究生的教学空间与经费投入,加强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将现有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及行业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备案,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六)强化研究生院建设

明确研究生院的性质及定位,加强研究生院队伍与机构建设,设置独立的业务办公室,进一步加强研究生院干部建设,明确岗位职责与级别,以便顺利开展与各培养单位(院系)的对接与指导。


研究生培养院系师生座谈内容摘要

一、学科建设及优化调整

完善工学学科体系,加强建筑学科群建设,学校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支持,给年轻学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建筑学院)

专业设置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要将立足于国家产业经验以及国内艺术管理的经验与国际相关产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对接;不仅要建立国内的“双一流”,还需要建设立足于世界的“中国学派”。(艺管学院)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将交叉学科、交叉培养更好地落实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艺管学院);注意学科本体的强化,理性看待交叉的合理性,进一步挖掘跨学科领域的教学体系。(设计学院)

加强美育学科建设,美育本身主要是重实践、反哺社会的学科,探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可能性。(人文学院)

二、招生选拔

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除常规考试外,建议安排一定形式的导师与考生的交流环节。(基础部)

合理安排硕博士招生材料的初审时间,建议更加侧重对博士外语水平的考察。(人文学院)

招生选拔建议更侧重综合素质及全面能力的考察,探讨如何科学制定录取规则及标准。(中国画学院)

重视评审材料和面试环节,全面考察考生的创作情况、学术研究成果及口语表达能力,提炼优化考试科目,针对学科特色设置考试科目内容。(实验艺术学院)

三、教学及人才培养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思政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培养“人如其画,德才兼备,技道合一”的高端艺术人才;邀请思政部老师定期开展讲座活动。(油画系、艺管学院、中国画学院)

梳理建立适合研究生教学的框架系统,打通课程壁垒,做好资源内部互通共享(设计学院);增设专业共同课,需要增加人文素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课程内容,建议增加论文写作、学术研究、艺术创作、软件操作等指导课程(版画系、中国画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增设偏实践性、技能性的培训课程,加强关于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指导。(艺管学院)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产研融合、产教融合”力度,促进双边合作与交流,培养面向学科发展前沿的高层次人才,增加更多接触专业高端领域的机会。(城市设计学院、艺管学院、壁画系)

加强学科融合与跨学科交流合作,增加与外校、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的机会,增加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城市设计学院、设计学院、油画系、实验艺术学院)

建议增加研究生层面的专业实践类活动,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外出考察,走出校园,拓宽创作思路。(雕塑系、中国画学院)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与硬件支撑,增加公共展示空间、研究生教室及工作室空间(版画系、雕塑系);推进燕郊校区研究生教育软硬件设施建设。(城市设计学院)

充分发掘网络教学优势,利用网络资源与技术汲取所长、拓宽眼界。(中国画学院)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导师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基础部);面向本校生源与外校生源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中国画学院、设计学院);在因材施教和集体培养中找到平衡。(实验艺术学院)

建议就业指导部门分专业整合相关就业信息,同时为在读期间的研究生推荐相关驻留项目、艺术机构等实习工作机会(雕塑系);构建毕业后扶持孵化机制,拓展孵化基地和空间。(实验艺术学院)

四、导师队伍建设

硕博导师要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放养式”管理(雕塑系);导师应注意自我修养、德才兼备,在国家文化和战略层面设定教学目标(油画系);研究生导师需保证指导精力与时间,提高责任意识,深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中国画学院)

强化导师岗位职责,明确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建筑学院);从思想素质、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研究生导师“导学导研”的意识和能力。(壁画系)

导师在培养学生时需建立文化自信,鼓励学生研究当下中国社会,探索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将个人艺术创作与中国当下社会变迁和主流价值观相匹配。(基础部)

进一步完善导师库信息,加大导师的宣传力度,打造优秀导师的口碑,扩大名师的社会影响力。(人文学院)

五、教学质量监控

强化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评价和考察机制,加强对学位授予质量的监督与诊断,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城市设计学院、建筑学院)

建立健全课程质量评价系统,打通“教师-学生”双向评价通道,把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作为对导师评价的重要标准。(雕塑系、艺管学院、设计学院)

研究生在进行成果汇报时,可适当以报告等形式汇报课题研究项目,增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基础部)

建议成立学术研究与论文指导团队,对毕业论文在研究方法、问题意识、框架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辅导。(实验艺术学院)

加强对学生学业的日常管理和督促,教学检查、综合测评等要按月或按学期贯彻到研究生教学当中(中国画学院、壁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