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基础 有特色 培养有艺术家素养的建筑师

期次:第90期       查看:95

建筑学院在中央美院建构国际化“大美术”学科体系的过程中,贯彻“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思想,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科学基础建设。近年来建筑学院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活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其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成果赢得社会和业界广泛认同和好评。
教育模式独特创新
2003年中央美院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强强联手,开始建筑教育的合作办学,2005年又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艺院,展开在教学、奖学金设立、“一对一”师徒制等方面合作,有效补充了常规建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不足。校企合作办学的建筑教育模式的创举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经多年努力,一个集建筑学、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三大方向的综合性建筑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美术”教学格局中得以确立。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2003年我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建筑学专业,成立了首个美术院校建筑学院,成为中国首批能授予建筑工学学士学位的美术院校,这也标志着我院系统规范的建筑教育的开始。经六年努力,2009年我院通过建筑学本科专业评估,成为全国42所通过建筑学本科专业评估高校中首个也是唯一一所美术院校。2011年中期评估视察组来建筑学院例行巡查,对建筑学院两年多来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专家总结2年多的建筑教学为:“巩固了基础,拓展了特色,补强了不足,树立了标杆”。
经多年建设,建筑学院实验中心在硬件设备上居于国内建筑院校先进水平,2010年获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并获得北京市建设经费支持。
2011年我院把握学科发展机遇,调整硕博学位授权点并获国务院通过,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至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和设计学6个,其中3个学科点在建筑学院名下。
国际交流提升视野
建筑学院成立伊始就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先后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文化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常年聘请东艺大美术学院前院长六角鬼丈教授担任工作室导师。2011年建筑学院吕品晶教授被丹麦奥胡斯建筑学院聘请为荣誉教授。作为必修课程,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联合开展建造设计工作坊已历时8年。
2007年“国际建筑教育大会”在我院成功举办,这是大会创办以来第一次在工科院校以外的学校举行,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同年建筑学院加入欧洲建筑教育联盟,成为除香港外,国内唯一的欧洲建筑教育联盟非欧洲会员。
人才培养成果显现
近年来建筑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以其鲜明的特点,在设计人才市场极具竞争力。目前已有26名毕业生通过激烈竞争入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诸如诺曼福斯特、Zedfactory等国际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里都有我院毕业生的身影。
2011年末建筑学院喜报频传。02届毕业生陶磊设计的“北京798《悦•美术馆》”荣获“第十九届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在2010年,陶磊设计的冯大中艺术馆就入围了“2010WA中国建筑奖”。
建筑学院青年教师韩文强(02届毕业生)设计的“北京东四十一条住宅”进入“中国•建筑•十年”建筑创作回顾与评选活动入围作品。
08届毕业生崔勇所在设计团队荣获第十一届欧洲青年建筑师竞赛(Europan 11)二等奖。崔勇是所有参赛团队中唯一的中国建筑师。
10届毕业生霍兴海凭借其作品“北京地铁15号线室内公共区概念方案设计”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唯一的“杰出新秀奖”。
服务社会积极有效
2008年我院倾全校之力,发挥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优势,全力塑造代表中国的奥运会的景观视觉形象,其中“地铁奥运支线和机场专线地铁站室内设计”不仅赢得北京市政府、市规划委员会和交通委员会的肯定,更获得了中外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美誉。之后建筑学院在地铁相关设计项目中持续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在业界颇有声誉。
2006年建筑学院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新农村建设,落实完成昌平区46个村庄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其中10个村庄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工作。
“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17天,建筑学院援助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志愿队在吕品晶院长和张宝玮先生的带领下,奔赴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镇展开调研。之后建筑学院师生七赴灾区,最终完成“磁峰特色旅游小镇”的重建规划。
未来,建筑学科将继续发挥艺术与技术融合之优势,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艺术家素养的建筑师。
建筑学院 傅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