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美院当代四大家“蜕变”千年瓷都

    自户外剧场观明瓷窑遗址?是然建筑摄影2020年9月19日,“蜕变——中央美院当代四大家作品联展”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开幕展”在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开幕。本次开幕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任总策展人,知名建筑学者、评论家周榕任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王明贤任学术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谈到,“在景德镇这样一个享有世界盛誉的文化名城,建设一座新的博物馆,是景德镇文化建设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今天我们站在具有六百多年御窑历史文化积淀的厚土之上,又坐在一座具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功能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涵盖着历史,又通往未来的时空之中,大家一起来交流、展望,是一个非常难忘且具有标志性学术意义的开幕。这也是一次非常严格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形成了建筑和艺术跨学科的结合”。蜕变既有?“形”?的变化,更有“质”的变化。中国陶瓷作品正是在窑火的淬炼之下,形成了蜕变,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本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徐冰、隋建国、刘小东、朱锫,他们的艺术经历、追求,从思想观念到艺术实践的方法论,都是经过一次次蜕变形成的。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在致辞中谈到,博物馆之于一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景德镇的蜕变要聚焦文化的力量、艺术的魅力、人才的根本,期待更多艺术家、建筑家、行业领袖代表人物、专业标杆人物,一起来参与景德镇的发展建设,把这座城市变成一个可以触摸、体验的景德镇,变成一个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景德镇,变成一个用独特语言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景德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建筑学报》主编崔愷在致辞中谈到,中国建筑界可以说进入了一个蜕变时期,从比较迷茫的封闭状态,到今天已经有了自主文化自信的力量。这些内在力量,不断地推动创造出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建筑作品,让行业在艰难的前行中不断看到新的亮点、新的希望。所以今天御窑博物馆的开幕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希望当一切在重归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好的作品呈现给这片文化的沃土,印下我们历史的痕迹。艺术家徐冰在致辞中谈到,中国文化最核心、最了不起的地方,其实在于陶瓷艺术和景德镇这个宝地,它值得我们不断去揣摩、探索、反省,思考我们作为艺术家如何借助自然之力,如何把社会现场的自然之力转换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上,以丰富、提升、强化我们新思想的动力来源。 艺术家隋建国在致辞中谈到,御窑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扎根于当地,扎根于自然的现场,同时又跟现当代的建筑技术、理念结合在一起。当你游走在博物馆的拱形建筑之中,你会觉得仿佛在跟自己对话。博物馆从总体气氛到具体细节都让人钦佩。建筑师、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在致辞中谈到,“御窑博物馆这座建筑是我近10年来最重要的一个作品,也是我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它凝聚了我对建筑,特别是对艺术的一种反思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源地,景德镇这个城市在它朴素的背后,映射出很多智慧,代表的是中国的自然哲学。作为一个建筑师,特别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拼起一种形式抽象的表现,挖掘这片土地的一种根源性,它不仅仅是第一自然所谓的器物层面,更重要的是关于人生存生活方式的智慧”。开幕式后,学术研讨会、御窑博物馆品谈会同期举行。 主办方/文图

  • “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大展开幕

    “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展览现场2020年9月27日,秋意盎然的“塞上江南”,一场以黄河为主题的大型当代艺术展览“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在黄河之畔的银川当代美术馆拉开帷幕。古往今来,黄河一直是中国文艺脉络中的重要创作母题,围绕其涌现出不少名篇佳作。“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是第一次关于黄河主题的大型视觉叙事,对当代艺术展览中的宏大主题建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展览共展出66位艺术家的172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民间美术、摄影、建筑、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策展方式上,此展贯通历史时空的纵深和兼容多维形态的宽阔,体现出范迪安的学术理念和策展语法,是其“中国策展学”理论下的有力实践。此次展览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承办、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展览由“亘古奔流”“大河精神”“共生家园”“生态长治”四个篇章构成,涵盖了历史、精神、生活、生态等多个维度的作品。展览以大历史的视野展现黄河穿越时空的壮美与沧桑;以当代中国艺术的文化语境,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深沉坚毅的精神;在多元共生的层面,阐释黄河流域积淀的文化遗产和区域跨文化特色;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反映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当代课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展览策展人范迪安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新时代,黄河在中国美术创作上堪称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拥有大美的自然景观,黄河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黄河象征伟大的民族精神,黄河展现当代的生态建设。我们十分熟悉“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旋律,而在视觉艺术和美术创作上,这次参展艺术家也拿出了他们的精彩作品,汇聚成一部关于黄河的大型视觉史诗。范迪安指出,用艺术的方式讲述黄河故事,既要讲好黄河文化的传承,也要讲好黄河文化在今天的创新。在这个展览中,我们不仅能从前辈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艺术求索的精神,?对生活的憧憬和理想,更有年轻一代艺术家对黄河永续发展等新时代重要命题的思考。在展览开幕前的小型学术座谈会上,策展人范迪安、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负责人李峰,以及多位参展艺术家代表济济一堂,在“黄河”这一历久弥新的主题之下畅谈当代艺术,他们就“中国当代艺术如何把握中国自身的文化主题”“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语言如何与时代发展形成对应的关系”等议题,从各自创作的经验、不同的学术角度及观展感受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本次展览的举办地——银川当代美术馆,地处黄河西岸,其设计灵感源自千年来黄河丰富的地质变化所形成的岩石褶皱肌理,而展览所呈现的正是黄河从古至今的历史文脉与时代风貌,可以说两者从空间意象上达到了高度契合。?银川当代美术馆弘扬传统,激发艺术创新,推动当代文化建设的办馆宗旨,为当地公共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馆艺术总监吕澎认为,“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大展试图通过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和当代性,呈现黄河历史与文化的生命力。此次展览也是中国抗疫取得战略性胜利之际,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场艺术大展,具有强烈的现实人文关怀。展览以饱满的作品体量、丰富的艺术语言、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学术思考,为观众呈现出一场黄河故事的视觉盛宴。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月31日。艺讯网/整理银川当代美术馆/图

  • 我院教学实验基地“上海西岸科技与艺术创新实验室”入驻西岸艺岛

    我院党委书记高洪与上海市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方世忠共同为“上海西岸科技与艺术创新实验室”揭牌2020年10月16日,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开幕仪式暨“西岸艺岛 Art Tower”启用仪式在上海西岸举行。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上海西岸科技与艺术创新实验室”率先入驻“西岸艺岛 Art Tower”,“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整体迁入“西岸艺岛 Art Tower”。上海市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上海市副市长陈通,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副院长苏新平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高洪书记与上海市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方世忠共同为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实验基地“上海西岸科技与艺术创新实验室”揭牌。“这里充满了活力,艺术家与科学家在这里用瞬间的灵感、自由的方式、充满未知的路径碰撞出艺术与科学的火花。”中央美院党委书记高洪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他表示,中央美院以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等学科群为支撑,致力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教学探索,成立了“艺术科技研究院”,设立“艺术与科技”专业。此次西岸确立了“艺术+人工智能”的“双A”发展战略,在这里共同建设“上海西岸科技与艺术创新实验室”,期待中央美院的实践教学、学术资源优势能与西岸的区域发展、产业集结优势结合在一起“深度合作、协同开发、价值共创”。 实验艺术学院/文图

  • 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展场“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开幕式嘉宾合影2020年9月22日,“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在武汉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共同主办,在秋分节气之日为武汉观众呈现了一场当代艺术家对于时间体悟的节气主题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太庙美术馆执行馆长岳洁琼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策划思路和筹备缘起。她讲到,自2018年为响应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北京设计周期间举办首展以来,“二十四节气展”一直持续演进、不断成长,近年来接连不断地在各地推出多次主题展。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中国人在认识时间方面的东方智慧,这是中国人对于自然宇宙观察与认知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和谐互动中对于生命节律的深刻洞察。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当代艺术家积极从中吸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重新将节气作为当代中国人交流思想、感受生活的一个触发器,温故而知新,将传统内化于心,努力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次展览特别选择在武汉展出,也是想藉此表达对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敬意。“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共展出31位艺术家的56件(组)作品,这些作品以中国独特的传统节气为创作母题,将艺术家对此文化宝藏的深刻感知与多元研究,转化为一批新时代的节气视觉文化作品,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影像、平面设计、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众多门类,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对于时间变化的精微体验。展览将展至10月23日,于霜降节气闭幕。协同创新办公室 李兴华/文美术馆 李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