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队手记:我们六工的考察精神

期次:第207期       查看:23
下乡小分队:雕塑系第六工作室

带队教师:张伟 杨靖 杨昆

下乡地点:陕西、甘肃

考察拜寺口双塔

一场春雨的洗礼过后,古都西安在晨曦中迎来了一个清新的早晨。古老的城池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沧桑,古老的城关愈发巍峨,文昌门内古老的碑林博物馆正在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今天早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的师生一行来到了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大量石碑刻及石造像的收藏,是学习古代文化造型艺术的绝佳去处。自宋代以来,就是西安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恰好,碑林也正是2019年第六工作室春季考察的最后一站。

回忆本次考察,从陕北开始,经过几千里的长途跋涉,历经了陕北高原、贺兰山区、陇东雪山、河西走廊、甘南草原,最后由宝鸡入关中平原,一路高低起伏直至西安结束。这趟行程分为四段火车三段包车,火车行程分别为:北京到陕北出发段,银川到敦煌段,张掖到兰州段,西安回京段。三段包车分别是榆林银川起止,敦煌张掖起止和兰州西安起止。仅三段包车里程就达4985公里,创六工考察课里程新高。

5天,跋山涉水,完成六十多处博物馆,石窟寺,古塔古建筑,帝王陵石刻等古代传统造型艺术点的考察,是一个充满艰辛而又极其充实的研学之旅。日均200公里、3到4处的考察点,不仅使学习考察的内容庞大繁杂,对体力来说,也是一个严峻考验。今年适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成立十周年,“传统造型艺术考察”这门必修课,从六工成立伊始,就是工作室的核心课程。坚持了十年的校外学术考察,是什么原因让大家越走越起劲,越来越感兴趣?以往32座的包车今年改成了39座依然座无虚席,毕业多年的师兄师姐在工作之余依然继续加入到考察的队伍中来,期间必然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走到一起且一路同行。这种无形的力量,经过十年的沉淀与传承,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六工精神”,用四句话简单概括就是:
考察行程紧锣密鼓,

学术交流兼收并蓄,

考察范围博采众长,

考察过程艰苦朴素。


所谓“紧锣密鼓”,就是本次西北考察,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很少有8点以后出发的情况。每天的行程安排几乎都是7点半左右出发,晚上8点半天黑收工,甚至有几次半夜到宾馆的情况。这是六工保持了十年的校外考察节奏。作为带队老师,除了督促大家不要迟到,晚上按时就寝之外,还要多多提醒大家休息好、吃好,保持好体力,第二天才有充足的精力去学习。

每次考察,除了自己工作室的老师外,我们还邀请到了人文学院的文韬教授、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何勇教授等外校、外专业的老师加入,学术交流上体现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氛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多岁的王秉复老先生也参加了今年的考察,王老先生现场示范水墨速写,准确生动的在短时间内捕捉了物像的核心造型气质,令在场的同学大饱眼福。

“博采众长”体现在,传统造型艺术是一个大课题,古代雕塑艺术仅仅是这个课题的一部分。在六工的考察过程中,除了古代石窟、古代寺观、帝王陵造像之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壁画都是我们考察的范畴。本次西北考察,我们不仅考察了莫高窟,参观了炳灵寺、金塔寺、麦积山等重要古代雕塑艺术遗存,还看了石茆遗址、西夏双塔、富平宋塔、宝鸡青铜器等众多其他艺术形式的传统造型艺术遗存。不同形式的古代造型艺术,互相补充,互为表里,共同塑造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造型气质与艺术特征。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为创作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走的远、看的多,同学们的经济能力能承受得了吗?由于考察时间较长,去的景区较多,六工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考察作风,在集体消费上,“就低不就高”。作为带队老师,一定要多为同学考虑,通过学校、老师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同学们在各大旅游景点争取减免门票。食宿交通方面,尽量简朴,路边摊,快捷酒店都是家常便饭。简言之,我们是各个下乡考察小分队里面“花费最少,看的最多”,性价比最好的团队!

刚刚接手雕塑系六工的考察课,压力对我来说还是蛮大的,如何让这个大集体合理高效地运转,如何规划出更合理的行程,如何让工作室的同学在考察过程中学到更多,是我需要不断思考和向前辈张伟老师、杨靖老师学习的。作为年轻后辈,希望能和这个优秀的集体共同成长!

雕塑系 杨昆/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