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日记:西北之春

期次:第207期       查看:23

雕塑系第六工作室小分队考察一景

八十多岁的王秉复老先生也参加了今年的考察

考察中的王钦正

虽未曾谋面,却梦里相识。又见敦煌,她以她的神秘一直在吸引着众人。乘车路过一片茫茫戈壁,只有敦煌的白杨,风在地面卷起一层薄沙的时候才会有着那样的梦幻。“敦”大也;“煌”盛也。很久之前,这片大漠之洲就寄托着人们盛大辉煌的希冀。与莫高窟相视的第一眼,我便不知所措,置身其中,仿佛另一个世界,飞天婀娜、大佛禅悟。我拿起画笔,却无从下手,从未感到的手足无措,这里的美在四方之间已不得收容。《又见敦煌》曾有一句“一千年有多长,不过瞬间”。一捧黄沙,千年就在你的指尖飞扬。

乘着学长的电车,一行人来到荒漠戈壁,人立沙海,天地突然开明。“天、地、人”世界变得如此简单,一行人脱去鞋子,呼吸着塞外粗粝的风。把双脚深深陷入黄沙,陷入不能自拔的沙粒和情感。

汉画像砖、石窟、佛塔,一段段故事,一个个精品,千年历史文化尽收眼底。行万里路,读万样物,是我们六工考察的目的所在。懂得匠心,批量阅读,才能摆脱概念的思维模式,进入到传统造型的理解, 结合当今社会从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行李每日还在不停的装卸,我们学习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考察中,在收获知识之余我们也收获了成长。大二我们懂得了珍惜,珍惜每一张图片,每一顿热餐,每一张来之不易的门票;大三我们懂得了协作,与人协作、与物协作;大四我们懂得了责任,懂得了一个团体的大家庭的传承。

学生 王钦正/文

刘辉祥正在临摹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四月是中央美院一年一度的下乡季,在工作室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万里路。

因为工作室是中国古代传统雕塑方向,所以定了六条线路,“三长三短”。每年春季都是长线,今年是西北线。在此次线路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陕北地区的石窟为主,第二阶段以丝绸之路的石窟为重点,如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第三阶段以汉唐帝陵为中心。每一阶段都穿插博物馆,行程紧密、内容丰富、覆盖全面。

行路,就是要到大自然中去,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感知系统,以身体作为材料,真实感受不同环境给你带来的身心变化,然后心里会做出反馈,形成对自然的印象。“行”也有“做”的意思,此时动手极为关键,所以行程中的每个点,我们都会以笔墨或雕塑的方式与古人、与自然对话。

读书,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但不是第一途径,所以我们要行路,将二者融合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次西北行我能感觉到大家都是有备而来,或专业知识,或人文地理,或自然风光。获取信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老师的讲解,每到一个点老师们都会毫无保留地给大家讲解,答疑解惑。

本次行路已近尾声,但学习还远没有结束。收拾好行囊,我们又要出发啦!

学生 刘辉祥/文